分类 科技 下的文章

Chrome浏览器是我用过的最好最快速的浏览器了。鉴于目前仍有少数XP怀旧者在用这个经典XP系统,特收集了支持XP的Chrome版本。最后一个chrome xp版的版本号是49.0.2623.112,以下为下载链接:

官方网站:

32位版下载地址:

64位版下载地址:

世间凡事,有因才有果;也正是这因果联系,才将人与人、人与集体直接连接,个中存在“利益互惠”才得以维持这种关系。

我经常会被一个问题困扰,很多人在用免费空间、免费博客、免费微博提供商提供的服务,为什么不自己独立购买或搭建一个呢?分析其中原因可能是服务免费的原因吧,再者可能免去了自己折腾的时间和精力。但作为提供商其实正是利用了大多数使用者的这种心理来召集大量的用户群,这个庞大的用户群可以给免费服务提供商带来利益继而维持免费服务的持续提供。换句话说,正是我们这大量的用户在为服务商的CEO们免费打工。“周瑜打黄盖,一个愿打一个愿挨”。这种模式自始至今,且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里适用于互联网领域,也符合经济学里人与人平等经济利益关系的准则。

要提到的一种情况是,很多免费服务提供商并不能一直坚持下去,或衰败或转行,这种情况下免费用户的资料和已经产生的存放在该服务商的数据就可能面临需要转移甚至丢失的风险。我也经常碰到类似情况,非常令人恼火。可能碰到如此情形,会问自己如果当初自己搭建一个就好了。

当然自己独立搭建折腾也存在一定的风险。众所周知,互联网的数据是存在硬盘介质中的,一旦存储介质损坏数据也就一起丢失了。哎~

自己搭建与他人提供都有风险,但个人折腾需花时间和精力、主观能动性更大些。如果一定要选择免费服务提供商,个人建议一定要选大公司的,服务质量和寿命会更优!


原创文章:转载请保留链接,谢谢。

硅谷的黑暗共识:让孩子们少用数码产品

从业者们都对自己所在行业保持着谨慎的态度,因为比起消费者,他们更了解自己行业的内幕。科技行业也不例外,乔布斯限制自家孩子使用电子设备的故事就总被拿出来作为佐证,实际上也不只是科技大佬们对此有所警惕,在硅谷为人父母的科技从业者们,较之外人,在自家孩子使用科技产品和服务的方面则更为保守。

当下,让新一代青少年们像阿米什人一样拒绝现代科技产品是不现实的,也很少会有父母采取一刀切的做法,他们更倾向于关注孩子的「屏幕使用时间」。

Facebook 工程师 Rushabh Doshi 和社会学者 Kristin Stecher 有两个三岁和五岁的女儿,他们夫妻二人在对屏幕时间使用时长做了研究后得出,就目前两个孩子的年纪,不应该有任何屏幕时间。他们的结论来源之一,就是「对屏幕完全杜绝比划拨一点点时间更容易」,换句话说,他们看到了当下屏幕上搭载内容背后的「吸引你上钩,上钩后上瘾」的设计逻辑。前 Facebook 行政助理,如今在扎克伯格的慈善机构任职的 Athena Chavarria 则对智能手机的批评和抵制更为「极端」,Athena 称「手机中有会对孩子造成伤害的恶魔」,他的女儿直到高中才有第一部手机,至今他的家规仍禁止在车内使用手机,在家里也严格受限。

《连线》杂志的前主编、《长尾理论》作者 Chris Anderson 曾表示,我们身边的屏幕在「糖果和可卡因之间,更倾向于可卡因」,他认为无论是这些产品的设计者还是观察者们,都低估了这些产品的「诱惑程度」。iPod 之父、Nest 创始人 Tony Fadell 也曾在采访中表示「设计师和程序员在 20 多岁没孩子时创建的程序,现在有孩子了才会去反思他们当时的设计选择。」这些硅谷父母们如今面对自己曾参与打造的产品或服务对自己孩子的「引诱」时,只能靠外部手段来缓解这种「报应」。

Chris Anderson 就在家中给 5 个孩子制定了 12 条科技相关的家规,包括准高中时才能有手机;13 岁才能使用社交媒体;禁止 iPad;严格的屏幕使用时间……惩罚也是相应的断网或没收设备。还有的硅谷父母试图通过让孩子理解这些产品设计背后的「操纵性」,来从根本上培育孩子对科技产品的警惕心理。

著名风投 John Lilly 因此给自己 13 岁的儿子解释了这些「光鲜」效果背后不过是一堆代码,它试图唤醒你的某些情绪,操纵你的行为……但他的儿子还是想花 20 美元买一套《堡垒之夜》的皮肤。

这股反噬风潮大概从去年开始兴起。它的兴起和不断站出来发言的业界大佬以及社会对硅谷和科技的印象反弹关联紧密,由此,不再是那些高管们,每一对为人父母的科技从业者都突然开始警惕科技对自己子女可能造成的负面影响。硅谷几乎成了阿米什人聚集地外,最抵制电子产品的地区,就连保姆都要签署工作期间禁用手机的合同。

科技产品危害真的那么大吗?这是硅谷的「习惯性跟风」,还是这些创造者们深谙他们创造物不为人知的另一面。科技业也有许多从业者,认为这种过于严苛的抵制没有必要,但在面对这股风气时,他们虽然没有自我怀疑,但也没有过多发声。似乎每一代人都对自己子女接触的新事物保持警惕,就像小时候父母禁止我们过多的看电视、玩电脑、打游戏,而长大后却发现计算机、互联网、电影电视以及游戏行业都是一种不错的职业选择。

PS:
屏幕综合征,也叫视频终端综合征。它本身 是一种症候群,不是一种病。和早年出现的的欧美比较流行的电视综合征比较类似。它是一种长时间注视显示屏,引起的一系列身体不良反应的总称。长时间操作电脑设备、注视显示屏,就会容易产生这些不良反应,其中包括神经衰弱,肩颈腕酸痛,食欲减退,还有一部分人出现的便秘,还包括肛门血管畸形,就是我们所说的痔疮,包括全身的抵抗力降低,还有眼部的充血、眼部的酸痛肿胀、眼睛的干涩流泪,还有严重的视疲劳,厉害的话还会造成干眼症、角膜的病变和眼底的病变。

This table is included for future reference.

Amino acid 3-letter abbreviation 1-letter abbreviation
Alanine Ala A
Arginine Arg R
Asparagine Asn N
Aspartic acid Asp D
Cysteine Cys C
Glutamic acid Glu E
Glutamine Gln Q
Glycine Gly G
Histidine His H
Isoleucine Ile I
Leucine Leu L
Lysine Lys K
Methionine Met M
Phenylalanine Phe F
Proline Pro P
Serine Ser S
Threonine Thr T
Tryptophan Trp W
Tyrosine Tyr Y
Valine Val V

20
Amino acids, their single-letter data-base codes (SLC), and their corresponding DNA codons

 

Amino Acid

SLC

DNA codons

Isoleucine

I

ATT,
ATC, ATA

Leucine  

L

CTT, CTC, CTA, CTG, TTA, TTG
Valine

V

GTT, GTC, GTA, GTG
Phenylalanine  

F

TTT, TTC
Methionine M ATG
Cysteine  C

TGT, TGC

Alanine      

A

GCT, GCC,
GCA, GCG

Glycine  

G

GGT, GGC, GGA, GGG
Proline      

P

CCT, CCC, CCA, CCG
Threonine  

T

ACT, ACC, ACA, ACG
Serine        S TCT, TCC, TCA, TCG, AGT, AGC

Tyrosine  

Y TAT, TAC
Tryptophan   W TGG
Glutamine   Q CAA, CAG
Asparagine   N AAT, AAC
Histidine 

H

CAT, CAC
Glutamic acid  

E

GAA, GAG

Aspartic acid 

D

GAT, GAC
Lysine       

K

AAA, AAG
Arginine  

R

CGT, CGC, CGA, CGG, AGA, AGG
Stop codons Stop TAA, TAG, TGA
In this table, the twenty amino acids found in proteins are listed, along
with the single-letter code used to represent these amino acids in protein data bases. The
DNA codons representing each amino acid are also listed. All 64 possible 3-letter
combinations of the DNA coding units T, C, A and G are used either to encode one of these
amino acids or as one of the three stop codons that signals the end of a sequence. While
DNA can be decoded unambiguously, it is not possible to predict a DNA sequence from its
protein sequence. Because most amino acids have multiple codons, a number of possible DNA
sequences might represent the same protein sequence.
 

http://www.abcam.cn/epigenetics/histone-modifications-a-guide

组蛋白修饰是一类调控基因表达的翻译后修饰,其中组蛋白 H3 是修饰最多的组蛋白。​​
组蛋白的翻译后修饰 — 又称为标记 — 可将基因组调节成易于 DNA 转录的常染色体活性区域或者 DNA 更紧密,不易于转录的失活异染色质区域,借此调控基因表达。

组蛋白将 DNA 组装并排列成称为核小体的结构,使其适于存储在细胞核中。每个核小体含有两个亚基,两个亚基均由组蛋白 H2A、H2B、H3 和 H4(称之为核心组蛋白)构成,而连接组蛋白 H1 则作为稳定剂。

组蛋白 H3 是修饰最多的组蛋白。组蛋白 H3 的修饰能预测染色质的类型(异染色质或常染色质)、区分基因组功能元件(启动子、增强子、基因主体)以及检测决定这些元件处于活性状态或是抑制状态。

下载表观遗传学修饰海报

图 1.最常见的组蛋白修饰。查看组蛋白修饰海报了解更多信息。

研究组蛋白 H3 的修饰时,最有用的对照是总组蛋白 H3。

相关产品

组蛋白 H3 抗体
ChIP 试剂盒
染色质和组蛋白提取试剂盒
总组蛋白 H3 定量试剂盒 — 比色法或荧光法
​​组蛋白甲基化​​

根据甲基化位点,H3 和 H4 的赖氨酸甲基化可调节转录激活和抑制,而精氨酸甲基化则促进转录激活。1

赖氨酸可被单甲基化、二甲基化或三甲基化,使得每个甲基化位点都能实现功能上的多样性。例如,K4 的单或三甲基化(H3K4me1 或 H3K4me3)均为激活标记,但 H3K4me1 存在于转录增强子中,而 H3K4me3 存在于基因启动子中。K36 的三甲基化 (H3K36me3) 与基因主体的转录区域相关。

组蛋白 H3 上的 K9 和 K27 的三甲基化(H3K27me3 和 H3K9me3)都是抑制信号,但是 H3K27me3 是控制发育调控因子的临时信号。相反,H3K9me3 则是具有串联重复结构的染色体区域形成永久异染色质的信号。

H3K27me3 主要存在于基因密集区域的启动子中,并与胚胎干细胞中的发育调控因子,包括 Hox 和 Sox 基因密切相关。H3K9me3

则通常存在于缺少基因的区域例如卫星重复、端粒和近着丝粒区。另外它也标记反转录转座子和锌指基因中的某些特定家族 (KRAB-ZFP)。

两种标记都存在于失活的 X 染色体中,其中 H3K27me3 位于基因间区域和沉默的编码区,而 H3K9me3 主要出现在活性基因的编码区中。

相关产品
抗 H3K4me3 和 K4me1 抗体 — ChIP 级
抗 H3K9me3 抗体 — ChIP 级
抗 H3K27me3 抗体 — ChIP 级
抗 H3K36me3 抗体 — ChIP 级
H3K4 甲基化检测与定量试剂盒
H3K9 甲基化检测与定量试剂盒
H3K27 甲基化检测与定量试剂盒
组蛋白乙酰化

组蛋白乙酰化通常与开放染色质结构相关。因此染色质可与转录因子接触,并且能够显著提高基因表达的水平。2

组蛋白乙酰化主要出现在启动子区域。例如,组蛋白 H3 的 K9 和 K27 乙酰化(H3K9ac 和 H3K27ac)通常与活性基因的增强子和启动子有关。在转录基因各处也存在低水平乙酰化,但其功能尚不明朗。

组蛋白乙酰转移酶 (HAT) 和去乙酰化酶 (HDAC) 是在组蛋白尾部进行乙酰化修饰和去修饰的酶。组蛋白 H3 和 H4 中的赖氨酸残基是 HAT 复合物的优选靶点。

相关产品

抗组蛋白 H3K9Ac 抗体 | ChIP 级
抗组蛋白 H3K27Ac 抗体 | ChIP 级
H3K9Ac 定量和检测试剂盒
组蛋白磷酸化

核心组蛋白的磷酸化是细胞分裂中染色体凝缩、转录调控和 DNA 损伤修复的关键中间步骤。3–6与乙酰化和甲基化不同,组蛋白磷酸化似乎需要通过与其他组蛋白修饰的相互作用并作为效应子蛋白的平台,才可发挥其功能。这样会引发下游级联事件。

组蛋白 H3 的 S10 磷酸化(S10 磷酸化 H3)和组蛋白 2A 的 T120 的磷酸化是有丝分裂的标志:这些修饰参与有丝分裂期间染色质的收缩以及染色质结构和功能的调控。H2AX 的 S139 磷酸化(形成 γH2AX)被认定为 DNA 双链断裂后最早发生的的事件之一,并作为 DNA 损伤修复蛋白的聚集点。7,8

组蛋白磷酸化也具有更广泛的功能:例如 H2B 磷酸化可促进细胞凋亡相关的染色质凝缩、DNA 片段化和细胞死亡。9

相关产品
抗 gamma H2A.X (phospho S139) | ChIP 级
抗组蛋白 H3 (phospho S10) 抗体 - Mitosis Marker
组蛋白 H3 (phospho S10) 检测试剂盒
组蛋白泛素化
组蛋白 H2A 和 H2B 是细胞核中泛素化程度最高的两种蛋白。10其中最常见的形式是 H2A 的 K119 单泛素化以及 H2B 的 K123(酵母)/K120(脊椎动物)单泛素化。但是,目前也发现了多泛素化的组蛋白,例如 H2A 和 H2AX 的 K63 多泛素化。

​​​​H2A 的单泛素化由多梳类蛋白催化,且大部分与基因沉默有关。 酵母中Bre1是负责H2B单泛素化的主要的酶;哺乳动物中是其同源物RNF20/RNF40。与 H2A 不同,单泛素化的 H2B 与转录激活有关。与其他组蛋白修饰类似,H2A 和 H2B 的单泛素化是可逆的,并由组蛋白泛素连接酶和去泛素化的酶严密调控。

组蛋白泛素化在 DNA 损伤响应中具有核心意义:RNF8/RNF168 催化组蛋白 H2A/H2AX 的 K63 多泛素化,并为 RAP80 和其他 DNA 修复蛋白提供识别位点。组蛋白 H2A、H2B 和 H2AX 的单泛素化也发生在 DNA 双链的断裂位点。

修饰标记​

过去许多年中,表观遗传学修饰被认为是不可逆的;修饰标记在经历多次细胞分裂后依然能保持稳定。但是,研究发现这一过程是高度动态的,并且由一组特定的酶调控。这些表观遗传学调控因子可分为修饰蛋白、识别蛋白和去修饰蛋白。

· 表观遗传学修饰蛋白
诸如组蛋白乙酰转移酶 (HAT)、组蛋白甲基转移酶 (HMT/KMT)、蛋白精氨酸甲基转移酶 (PRMT) 以及激酶等酶负责向组蛋白添加表观遗传学标记。

· 表观遗传学识别蛋白
这类蛋白识别并结合由修饰蛋白建立的表观遗传学标记,从而确定其功能。其中包括含有布罗莫结构域、染色质域和 Tudor 域的蛋白。

· 表观遗传学去修饰蛋白
去修饰蛋白,例如组蛋白去乙酰化酶 (HDAC)、赖氨酸去甲基化酶 (KDM) 和磷酸酶,催化表观遗传学标记的去除。

参考文献

1. Greer, E. L. & Shi, Y. Histone methylation:a dynamic mark in health, disease and inheritance. Nat. Rev. Genet. 13, 343–57 (2012).

2. Roth, S. Y., Denu, J. M. & Allis, C. D. Histone acetyltransferases. Annu. Rev. Biochem. 70, 81–120 (2001).

3. Nowak, S. J. & Corces, V. G. Phosphorylation of histone H3:A balancing act between chromosome condensation and transcriptional activation.Trends Genet. 20, 214–220 (2004).

4. Rossetto, D., Avvakumov, N. & Côté, J. Histone phosphorylation:A chromatin modification involved in diverse nuclear events.Epigenetics7, 1098–1108 (2012).

5. Banerjee, T. & Chakravarti, D. A Peek into the Complex Realm of Histone Phosphorylation. Mol. Cell. Biol. 31, 4858–4873 (2011).

6. Kschonsak, M. & Haering, C. H. Shaping mitotic chromosomes:From classical concepts to molecular mechanisms.BioEssays 755–766 (2015).

7. Lowndes, N. F. & Toh, G. W.-L. DNA repair:the importance of phosphorylating histone H2AX.Curr.Biol. 15, R99–R102 (2005).

8. Pinto, D. M. S. & Flaus, A. Structure and function of histone H2AX.Subcell.Biochem. 50, 55–78 (2010).

9. Füllgrabe, J., Hajji, N. & Joseph, B. Cracking the death code:apoptosis-related histone modifications.Cell Death Differ. 17, 1238–1243 (2010).

10. Cao, J. & Yan, Q. Histone ubiquitination and deubiquitination in transcription, DNA damage response, and cancer. Front. Oncol. 2, 26 (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