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妙语 下的文章

为什么越学反而越蠢?碎片化学习是个骗局

 

所有的当代人都面临两个问题——信息超载和知识碎片化。该怎么解决?

编者按: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古典古少侠”(ID:gudian515)。作者古典,著名生涯规划师,新精英生涯创始人。著有百万级畅销书《拆掉思维里的墙》,目前在“得到”APP开设全年订阅专栏《超级个体》。36氪经授权发布。

先给你讲个故事,看你有没有中招:

有一天,你的朋友给你“知识装逼”了一个术语,牛!怎么知道的?——他推给你一个公众号。

你开始关注,觉得哇!大神!牛逼!长见识!

每天刷每天刷每天刷。很多问题也有了解决方法——按照这个进度,过3年就能理解宇宙终极奥义了。

慢慢你有了十多个类似的号,承包了你从专业、生活、工作、跑步、减肥、饮食、情感关系……等等所有的领域——咳咳,有点看不过来的你决定提高效率碎片化学习!

利用一切碎片时间,上地铁看一篇,吃饭时看一篇,睡前刷2篇。眼睛看不完,用音频刷,平时看不完,跑步还能刷——但是,还是刷不完!

还好有收藏功能,全tm的收藏!

这也叫“松鼠症”——不断攒不断攒不断攒……

等到收藏超过100篇未读的时候,你终于发现收藏=永不再读,这让你沮丧。

更让人沮丧的是,你好像距离写文章的大牛越来越远了——在你“学习”的这段时间,这100位大牛好像都更牛逼了一点。

而且牛逼的人好像越来越多,观点越来越新,每天都有人用全新的玩法颠覆原来的牛人——哇,原来这才是对的!

别说宇宙奥义了,你对于生活有了深深的怀疑……

再好的鸡汤也掩饰不了你日益的郁闷——确实这个世界LOW的就是刷了无数文章的你。

你越来越焦虑,终于有一天,你彻底瘫痪了,对自己说,md为什么活得这么累?老子就是一个俗人,干嘛没事要成长?我要做一只猪,一坨肉,一个死尸——你开始转战娱乐、小说和短视频……

中招的请举手。

更加让你想抽自己的是,过了几天你歇过来,你又开始了新一轮的循环——刷刷刷。

焦虑症-松鼠症-懒癌,本世纪三大绝症,其实是个死循环。


为什么会这样?

因为,所有的当代人都面临两个问题——信息超载和知识碎片化。

信息超载老话题不多说了,讲几个数据:

  • 全世界每天有4000本书出版,超过4亿个字;
  • 纽约时报一天的文字量等于牛顿同时代的人一生的阅读量;
  • 一个专业领域,每天大概有200个公众号正在注册,有近1000篇文字正在产生……

过去杂家、博物家在现代社会已经不可能存在,即使有,也干不过谷歌度娘。

知识的储存能力,人类早就被电脑完胜了,知识的搜索和链接能力,才是学习的核心竞争力。

另一个趋势也很明显:知识碎片化。这个碎片化从3个方面开始——

  • 首先时间和空间被打碎,移动手机允许你在三站地铁里听完一本书;
  • 其次被打碎的是信息,如果你翻知乎、今日头条或者某个博客,你并不会像看一本书一样,知道前面一章讲什么的,后面即将讲什么,除了标题党,你根本对下一个博客、内容毫无预期,只能被动接受;
  • 最糟糕的其实是知识结构碎片化——你并不知道是谁,在什么情况下,针对什么问题讲的这句话。所有的信息缺乏了上下文,就是废话。

比如说有段时间我刷管理类的文,你会发现在雷军、傅盛、彼得德鲁克、吴伯凡、马云、吴晓波……各位大佬针对同一个问题讲的内容完全不同。到底信哪个?

其实雷军讲的是互联网行业;傅盛讲的是小企业逆袭,他正在做投资;彼得德鲁克用管理在讲哲学;吴伯凡老师在讲中西方文化;马云老师在对大众励志;吴晓波其实是用管理谈财经——更重要的是,他们讲话的场合,时间点和对象你一无所知。如果一个人没有搜索能力,他不会知道背景;没有思考能力,不会知道为什么——这样单纯知道一句话,比不知道更糟糕。 

常年刷微信的人的大脑

把前面两个结论放一块,结果很清晰——时间空间碎片化确实能够提高学习的效率(其实也干不过电脑),而信息碎片化和知识结构碎片化带来的,则是学习效率的倒退和焦虑之源——因为他毁掉你的主动搜索能力和主动链接的能力,也就是深度思考的能力。

这就是碎片化的陷阱,极大的提高了并没有什么卵用的信息,而降低了最重要的独立思考的能力。

深度思考是件难事,也是件需要时间和空间的事,它远远比迅速点开另一个同样标题很好玩、内容很逗比的标题的文章难得多也长得多——但这个时候,90%的人会选择点开下一个话题——你的浅薄之路也从此开始。

这也形成一个上瘾机制——瞬间点开新话题能让你获得“哇我懂了”的廉价快感,但看的信息越多,就见到越多牛人的思想高度,你却无法越无法深度思考。为了抵御这种焦虑,你只好继续打开更多窗口,见证更多顶峰,然后更多焦虑。

饮鸩止渴,一直到瘫痪。

“我靠,我看了本书特好的书!”

“是吗是吗说什么的给我讲讲?”

“恩……特别好!特别牛!……我讲不出来,给个链接你自己看吧。”

是不是这样?

所以大部分的人学习,起初是为了解决问题,结果变成了逃避问题。他们越学越焦虑。


什么是靠谱的学习方式?

观察下那些给你喂知识的专家们怎么做的。

他们都挺贼的——专注于一个小领域,以热点为关键词,搜索他们自己专业领域的内容;然后通过新的知识结构表达出来。

他们一方面无限度的降低了知识的门槛,其实反而被拉高的是你和他之间的距离。

知识创富时代,内容创业时代——无论你怎么说这个领域的弄潮儿,靠的都是这三个能力:在某个专业领域的专注力;与热点、痛点和经典结合的搜索力;以及重新架构的链接能力。

他们知道——即使你拿回来一百万个知识的砂砾,也只是沙漠,人们爱看的,是沙子集合成的金字塔——有组织的知识才是核心竞争力。有高度的知识,才有知识压强。

在你不断的在沙漠闲逛,他们自己的金字塔盖了起来。

怎么办呢?

下面是4个把抵御碎片化,让知识“零存整取”的方式:

1. 学习的起点不是焦虑,而是问题

李小龙当年刚回香港,在《欢乐今宵》上节目,节目组请来了一名太极拳拳师,想考验他能不能推到对方。拳师也摆好架子等他来推,结果李小龙一拳打在对方脸上。(此处有人准备直接拉到下面准备开骂“你他妈懂个屁太极”,这就是碎片化太厉害,完全不看上下文。

李小龙想表达的是——在真实的实战中,没有人会等你摆好架势,只冲着你规定的地方打过来。

学习也是一样——在真实生活中,环境和知识都变化太多——你不可能像学校里一样,系统的学好学完一门知识,然后坐在教室等着不超过知识点的考试。

大部分时间,生活会先给你一个考试,然后你根据问题,自己找出关键词,开始学习。

所以,学习的起点不是某人在朋友圈晒的一本书、推荐的一个微信文、或者这个行业的一个经典教材引发你的焦虑,而应该是你真实遇到的一个问题:

  • 通过不断的思考和对话,一直到能清晰的提出一个明确具体的问题——这时候,已经解决了一半。
  • 把问题拆分出关键字,然后开始搜索认知资源。
  • 找到你要到资源。

2. 扩充学习资源——人事网书 

找学习资源的能力,就是搜索能力。

大部分人找资源,第一反应是上网,或买本书。这很容易陷入困境,因为网络是个无底洞,这里翻翻那里看看,一不小心,2天都出不来。要把书里面的内容消化用完至少2周,前提还是你选对了书。

信息爆炸时代,最重要的不是增加信息,而是筛选和删除信息。

所以其实最好的方式是:

1. 从有经验的人开始,根据你提出的问题,给你清晰的建议、方向和边界;

2. 找到行业对标,看看人家是怎么做的;

3. 进一步用网络搜索资料和书的总结和评论,最后才是系统的看书。

这个方法展开又是一篇,我有机会另外开文讲。

3.  721法则:留出足够多的时间练习、思考和讨论

行动学习理论认为,人要掌握一门技能,需要有10%的时间学习知识和信息,70%的时间练习和践行,还有20%的时间与人沟通和讨论。这个原则叫做721原则。

碎片化学习对于10%的信息接收非常有用,而剩下独处练习的70%和讨论的20%,则需要留出大量时间来系统学习——碎片化学习永远只是系统化学习的辅助。你需要留出足够多整块时间学习。

如果能看到这里,顺便说一句——我每周只写一篇不那么好读的干货文,一方面因为我懒,另一方面也因为我并不认为天天刷文能对人有所帮助,每周三晚上,如果能重新思考一个观点,做一点行动和思辨,帮助远远更大。(关于这个话题你有什么想说,记得在后面留言,做讨论的20%)

4. 输出倒逼输入

如何能保证让自己思考有体系?

我看过、试过很多方法,最后最有效的只有一个,就是用输出倒逼输入。

你可以写文章、讲课、做PPT、做读书笔记、导图……只有一个要求——你的输出有结构。

你要先搭好图纸,设计出一个承重结构,然后铺钢筋,最后才放水泥和沙子。

先建立一个结构,你的知识和信息量会自动吸附在结构之上。时间一长,你会成为一个能根据结构链接知识的人。

很多人会说,我不会写该怎么办?

研究新建构主义的王竹立老师有一个观点——把知识零存整取:

第一步,叫做积件式写作,就是用ctrlc加ctrlV的方法,先拼出一篇符合逻辑的文字。(引用别人东西记得注明来源哈)

第二步,进入个性化改写阶段,在第一步的基础上,你可以根据自己的个性化,写出自己的案例,自己的风格,自己的侧重点——现在网络上大部分的写作和讲课都是此类。

第三步,创造性重构,在持续的前两步积累下,创造出全新的思路和模型。

大部分人的问题,都是看了第二第三步的文章,下结论说自己完全不适合写作,然后放弃。其实每个人都应该动笔从第一步做起——写作不是为了传播,至少为了思考和学习。

希望你建立一座自己的金字塔。

我是个平凡的人,但一个平凡的人,也可以过的不平凡。只有永不遏制地奋斗,才能使青春之花即便是凋谢,也是壮丽地凋谢。

这黄河水总有清的一天,人,不能穷一辈子。人这一生,不是看你贫困和富有,而是看你都做了些啥。

杨绛先生通晓英语、法语、西班牙语,由她翻译的《唐·吉诃德》被公认为最优秀的翻译佳作,到2014年已累计发行70多万册;她早年创作的剧本《称心如意》,被搬上舞台长达六十多年,2014年还在公演;杨绛93岁出版散文随笔《我们仨》,风靡海内外,再版达一百多万册,96岁成出版哲理散文集《走到人生边上》,102岁出版250万字的《杨绛文集》八卷。

104岁的杨绛先生给年轻人的9个建议,小编觉得,大家看过一定会很受启发。

1、你的问题主要在于读书不多而想得太多。

2、如要锻炼一个能做大事的人,必定要叫他吃苦受累,百不称心,才能养成坚忍的性格。一个人经过不同程度的锻炼,就获得不同程度的修养,不同程度的效益。好比香料,捣得愈碎,磨得愈细,香得愈浓烈。

3、有些人之所以不断成长,就绝对是有一种坚持下去的力量。好读书,肯下功夫,不仅读,还做笔记。人要成长,必有原因,背后的努力与积累一定数倍于普通人。所以,关键还在于自己。

4、少年贪玩,青年迷恋爱情,壮年汲汲于成名成家,暮年自安于自欺欺人。人寿几何,顽铁能炼成的精金,能有多少?但不同程度的锻炼,必有不同程度的成绩;不同程度的纵欲放肆,必积下不同程度的顽劣。

5、在这物欲横流的人世间,人生一世实在是够苦。你存心做一个与世无争的老实人吧,人家就利用你欺侮你。你稍有才德品貌,人家就嫉妒你排挤你。你大度退让,人家就侵犯你损害你。你要不与人争,就得与世无求,同时还要维持实力准备斗争。你要和别人和平共处,就先得和他们周旋,还得准备随时吃亏。

6、惟有身处卑微的人,最有机缘看到世态人情的真相。一个人不想攀高就不怕下跌,也不用倾轧排挤,可以保其天真,成其自然,潜心一志完成自己能做的事。

7、上苍不会让所有幸福集中到某个人身上,得到爱情未必拥有金钱;拥有金钱未必得到快乐;得到快乐未必拥有健康;拥有健康未必一切都会如愿以偿。保持知足常乐的心态才是淬炼心智、净化心灵的最佳途径。一切快乐的享受都属于精神,这种快乐把忍受变为享受,是精神对于物质的胜利,这便是人生哲学。

8、我是一位老人,净说些老话。对于时代,我是落伍者,没有什么良言贡献给现代婚姻。只是在物质至上的时代潮流下,想提醒年轻的朋友,男女结合最最重要的是感情,双方互相理解的程度。理解深才能互相欣赏、吸引、支持和鼓励,两情相悦。门当户对及其他,并不重要。

9、我和谁都不争,和谁争我都不屑。简朴的生活、高贵的灵魂是人生的至高境界。

 

---转自网络,传于网络。只为传递正能量!

有人说,在一个企业里,级别的高低与越起越早现象呈坐标曲线型,也就是说,一开始进职场都嗜睡,有了一定级别就开始早起,随着级别的升高,起床的时间也越来越早,到了级别特高了,就又开始猛睡了。

真的是这样吗?至少在我们看来,无论是被迫还是心甘情愿,“级别特高”的人非但不会猛睡,而且用早睡早起来形容他们也不合适,因为他们一定会早起,而不会早睡。这不是在讲述托马斯•安迪生、本杰明•富兰克林不爱睡觉的故事,而是要让你看看在知名企业尤其是IT企业里这些“级别特高”的人的精神头有多大。胡润研究院曾发布过一个《中国千万富豪品牌倾向报告》,走访了逾500名至少是千万级别的富豪,其中显示这些富豪平均工作日睡眠6.6个小时,三成亿万富豪工作日睡眠不足6个小时。所以,想要成功的朋友,不妨先从模仿这些大佬的作息时间开始。

国内篇:

1. 腾讯董事会主席兼CEO马化腾

创建了企鹅帝国的马化腾,在改变了几亿人生活方式的同时,也牺牲了自己的时间。腾讯的员工对老板的作息时间有苦难言,以前马化腾经常凌晨12点也不下班,总能找出很多问题来反馈给相关负责人,大家只好都陪着,一起解决问题,一直搞到深夜。就连马化腾的父母也经常受到影响,马化腾的母亲黄惠卿曾说,“孩子越成功父母越辛苦。马化腾事业成功了,但在生活上还得我们照顾他,他老爸退休后还得给他烫衣服呢。由于作息时间不一样,我们也要经常等他到半夜,有一次他老爸因为等他,竟在沙发上睡着了,得了重感冒。”

2. 华为总裁任正非

对任正非而言,最大的挑战就是革自己的命,华为最强悍的基因就是他一手植入的,华为就是任正非,任正非就是华为。他是一个典型的工作狂,事业远比家庭重要得多。在华为,有种"床垫文化",每人都有一个垫子,是加班的时候用来睡觉的,任正非在他的办公室也有一个简陋的小床。任正非鼓励员工拼命工作。有数据称,欧洲研发人员的工作时间约为每年1400小时,而华为中国研发人员的工作时间翻了一番。

3. 巨人网络董事长史玉柱

史玉柱一直对睡眠很蔑视。“在脑白金走上正轨以后,不能要求所有的干部,都跟我一样的作息时间,所以从12点到天亮这段时间,我基本是没事干,也就是从这段时间起,我开始打网游”。史玉柱的习惯是凌晨入睡,然后从午后开始工作。巨人网络高层的作息时间,几乎都要围绕史玉柱的作息时间而定。史玉柱一般夜里三四点钟睡觉,此前如果考虑到任何问题,可能会马上通知相关人员开会解决。有员工曾透露说,“半夜开会,开到最后所有都站着,怕不小心睡着了”。能否跟上史玉柱的脚步,先看能否适应这种作息时间。面对外界的质疑,史玉柱非常自信:“如果不能接受这些,我们也不让这样的人来我们公司”。工作在他眼中,就是一种最好的休息。史玉柱说:“如果有一天我不干了,那肯定是因为企业不需要我了,或者身体不行了,否则我不会停下来。”

4. 创新工场创始人李开复

去年9月,李开复在微博中证实自己患淋巴癌,目前正在治疗中。根据医生的说法,其患病的原因是作息时间不规律和承受压力太大。有员工曾说,“他经常和年轻人比赛熬夜,半夜回邮件。跟他工作的人不少都有这样的经历,下半夜两三点给他发邮件,他很快就会回复,他的睡眠质量很差。”熟悉李开复的人士也曾说,除了偶尔陪伴家人,他基本上都在工作,没有节假日。李开复曾说,以前读博士时,基本上一天工作16小时。

5. 新东方创始人俞敏洪

俞敏洪的作息时间比较规律,可以说,他是大佬里面相对起的比较“晚”的一位。早上六点钟起床,一天工作十几个小时,对于他来说几乎没有节假日,他曾经抱怨自己甚至没有时间看完一整本书。

国外篇:

6. 苹果CEO蒂姆•库克(Tim Cook)

尽管现在库克还没证明自己能够让苹果在“后乔布斯时代”仍然可以一骑绝尘,但从他的作息时间上可以看出,他在证明自己是“世界上最具价值的公司的CEO”。库克每天早上3点45分起床,一直工作到深夜。每天第一个到达办公室,最后一个离开。由于他从来没有时间休年假,他的加班费多达几万美元。

7. 雅虎CEO玛丽莎•梅耶尔(Marissa Mayer)

梅耶尔是工作狂中的工作狂,她被媒体称为“机器人”。还在谷歌的时候,她她每周的工作时间多达130小时。在她看来,没有什么是不可能的,“只要你能忍受在桌子底下睡觉然后在洗澡的时候争分夺秒,这就不成问题。”

来到雅虎出任CEO后,梅耶尔的工作狂本色更加显露了出来。她在生育后,甚至作出了一至两周内返岗的决定,理由是,“如果我接受了这份工作,显然就不能再休那么长的产假”。

8.Facebook CEO马克•扎克伯格(Mark Zuckerberg)

“我的作息时间差不多是程序员的时间。别人睡觉了,我还在熬夜;别人下班了,我还在工作。对我来说,熬夜熬到早上6到8点一点不奇怪。只是一般做生意没那么早,所以我还得等等。”扎克伯格曾这样描述自己的作息。熟悉他的人曾说:“扎克并不是个难以打交道的工作狂。他的办公桌的确跟大家的都一样。不过,因为他家就在公司附近,所以他在办公室里呆的时间比我们其他人都要长”。扎克伯格的作息时间甚至让他无缘微软,据传,当年微软向他抛出了一份年薪为95万美元的工作,因为不能按时起床,所以也没有在早上八点与微软高管会面。

9.AOL CEO蒂姆•阿姆斯特朗(Tim Armstrong)

阿姆斯特朗每天通常在早上5点或5点一刻起床,大概会在7点左右完成邮件的发送。在这两个小时内,他主要是在查看相关的数据和写一些邮件等,也会抽时间和早起的女儿聊聊天。“我是个不喜欢睡觉的人,生活如此美好,用来睡觉太浪费”。

10.爱立信CEO卫翰思(Hans Vestberg)

由于公司业务涉及全球大多数国家,爱立信CEO卫翰思通常会在办公室夜以继日地工作,对他来说,没有白天和晚上的概念。有媒体将他形容为“疯子”。

11.三星董事长李健熙(Lee Kun-Hee)

三星是个危机感极强的企业,董事长李健熙的一句名言就是“危机,总在你自认老大时降临。因此,三星会一直让公司上下员工始终处在一种“危机比预期还要严重”的工作氛围中。2012年7月4日,三星有关负责人表示,未来战略室长崔智星在会议中谈到欧债危机,并要求其职员从2日开始,早上六点半上班。崔智星还表示:“总裁李健熙为何早起上班,这其中肯定有他的道理。”李健熙的上班时间,比员工早半个小时——每天早上6点钟就到了办公室。

其实,习惯早起的大佬,又何止IT行业,基本上公司里所有“级别特高”的人士都是如此吧。早起的好处无需赘言,可以做很多工作,可以锻炼身体以应对压力等,也难怪有创业者曾说,要想成功,就要每天凌晨4点起床。当然,这并不是说,只有大佬和创业者才应该早起,2010年时,《哈佛商业评论》(Harvard Business Review)曾发表过一份调查报告,其中援引生物学家克里斯托弗•兰德尔的研究称,早晨精力最充沛的人更能明确自己的长期目标,更有把握实现自己的目标。对普通员工来说,早起意味着工作的尽早开始,也会提前结束,而这也正是效率的体现,因此,不要当“夜猫子”,还是当“早起鸟”吧。

1、要有阳光心态
这个世界,有两件事我们不能不做:一是赶路,二是停下来看看自己是否拥有一份好心态,好心态是人一生的好伴侣,让人愉悦和健康。
2、学会爱别人
没有爱的生活就象一片荒漠,赠人玫瑰,手有余香,“学会爱别人其实就是爱自己”,让爱如同午后阳光温暖每个人的心房。
3、懂得宽容感恩
多去理解尊重别人,常怀宽容感激之心,宽容是一种美德是一种智慧,海纳百川才那么广阔,感激你的朋友,是他们给了你帮助;感激你的敌人,是他们让你变的坚强。
4、切记祸从口出
管好自己的嘴,讲话不要只顾一时痛快、信口开河,“良言一句三冬暖,伤人一语六月寒”,说话要用脑子,敏事慎言,话多无益,不扬人恶,自然能化敌为友。
5、多储存人情
人情,人情,人之常情,要乐善好施,长于交往,“平时多烧香,急时有人帮”,所以“人情需要多储存”,就象银行存款,存的越多,时间越长,红利就越大。
6、遇事不要急躁
遇事不要急躁!不要急于下结论特别是生气时做决断,要学会换位思考,或者等一等、大事化小、小事化了,把复杂的事情尽量简单处理,千万不要把简单的事复杂化。
7、真正学会知足
真正学会知足,人生最大的烦恼是从最没意义的比较开始,这世界总有不如你的也总有比你强的人,当我哭泣我没有鞋子穿的时候,我发现有人却没有脚。
8、没必要生气计较
如果敌人让你生气,那说明你还没有胜他的把握,根本不必回头去看咒骂你的人是谁?如果有一条疯狗咬你一口,难道你也要趴下去反咬他一口吗?
9、享受工作的快乐
别把工作当负担,既然目前改不了行,也没有更好的工作,与其生气埋怨,不如积极快乐的去面对,当你把工作当作生活和艺术,你就会享受到工作的乐趣。
10、珍惜自己的生活
人活着一天,就是有福气,就该珍惜,人生短短几十年,不要给自己留下更多的遗憾,日出东海落西山,愁也一天,喜也一天;遇事不钻牛角尖,人也舒坦,心也舒坦。

摘自网络。